中国最后一批太监到最后去哪了
孙耀庭(1902年11月30日-1996年)是中国最后一位太监,是天津市静海区西双塘村人。
他讲述了他成为太监“净身”的经过,及一些在当时绝对不能外传的宫中秘事。太监是我国封建社会独特的产物,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多年。
太监是宫里人,能在皇上面前走来走去,在外人看来,不一般的大臣还要神气。河北省的静海县很穷,穷人想出头,进宫当太监是一条捷径。
到了90年代,孙耀庭虽然身体还算硬朗,思维也还清楚,但他毕竟是已年满90的老人。国家为了他的安全和健康,把他作为重点保护人物,规定须经有关部门批准,才能会见国内外的来访者。
在北京广化寺内,他种种花草,练练书法,打发着为时或许不会太多的岁月。90岁时,他为友人所写的一副“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的对联,也许能表达出他现时的心境。 1996年,“中国最后一位太监”孙耀庭去世了。
到1996年,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廷去世,也享年94岁,这一年,才是真正意义上中国宦官历史的结束。
溥仪3岁登基时,紫禁城里大概还有近千名太监,随着皇帝退位,失去了权势,虽然民国政府给予清皇室一定钱粮,但毕竟没以前那么有钱了,渐渐地,宫里有些不老实的太监就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向宫外倒卖转移珠宝翡翠等等,后来溥仪开始怀疑准备进行清点之时,这帮胆大包天的太监竟然一把火烧了建福宫,以毁灭证据。
溥仪忍无可忍,最后在1923年7月16日,把太监全部赶出宫,一个不留,不过,溥仪还是安排给了他们一笔遣散费,首领大太监可以拿200大洋,最底层的小太监也就20块钱,然后,他们就出去了。
在民国时期,这帮太监分成三类,处于统治阶层的总管太监,约有30多人,他们本身在宫内就有多年积累,他们大都留在了北京城里,置办田产屋宅,甚至还娶了老婆,过继个孩子,日子过得相当不错。普通太监大约有400人,他们就差多了,他们一般以寺庙为人生归宿,他们在年轻的时候一般就会捐些钱财给寺庙,出宫后就到这些寺庙栖身,民国时,这些寺庙在北京城有20多座,他们进寺庙之后,还要服多年劳役,并且行为点检,才能被最终吸纳。
以上2种太监还算有个归宿,但第三类贫寒太监就很悲催了,他们连进寺庙的买路钱也没有,也只有流落街头的命了,这部分太监约有300多人,他们出宫之后就只能在北京街头流浪,最后在时间的长河里慢慢被淹没。
1949年建国后,政府在民间收集了还没去世的近10个太监集中赡养,每月给与补助,根据他们的特长适当地安排工作,像著名的孙耀廷,他被溥仪赶出宫后就寄居在寺庙里,解放后在政府的安排下去做了出纳,有补助,还有工资拿,政府还供应吃住等,这几个太监日子过得还是很不错的。
孙耀庭,一般被认为是中国最后一个太监,一时因为他的阉割时间比较晚(1916年),二是因为他的自传名为《中国最后一位太监》。三是因为他一直活到了1996年。但是实际上“最后一个太监”到底是谁,已经无法考证。
阉人究竟何时起源,已经无从得知,但是太监这项制度却在民国建立后被废除,在《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中就有一条明确的要求“宫内各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不得再招阉人”。
虽然官方不再公开招募阉人,但是紫禁城内的小朝廷依然存在,皇帝,后妃也需要有人服侍,由于袁世凯的称帝以及张勋的复辟,很多民智未开的人依然觉得皇帝不会消失,太监还有前途,所以类似于孙耀庭这样迫于生计“自宫”的人肯定还有其他,而孙耀庭之所以能入宫当太监,还是托了很多关系。
孙耀庭先后服侍过载涛贝勒,端康皇太妃、以及皇后婉容,甚至还曾追随溥仪来到“伪满洲国”当差。1926年因病又回到了北京,住在万寿兴隆寺,此后又住进了广化寺,直到1996年,94岁高龄去世。
清朝灭亡后,当时大部分太监依旧在宫中过着原有的生活,并未受到影响,但是随着宫中频频被盗,溥仪开始大规模遣散太监,一些有些权势的太监,或偷,或贪,多少积累了些家当,出宫后依然能过着不错的生活,但是大部分被遣散太监命运则非常凄惨。
老年的太监出宫后一般都会在寺庙度过余生,北京周边很多寺庙都是由明朝的大太监出资所修建,到了清朝末年接收太监的寺庙越来越少,而万寿兴隆寺就是其中之一。
而想要住进寺庙养老也不是简单的事,首先必须参加太监中的一种养老组织-“养老义会”,定期缴纳会费,将来才能获得在寺庙中养老的资格。
香港曾经有一部电影,叫做《中国最后一个太监》,改编自一个叫孙耀庭的人所写的自传,而这个孙耀庭就是清朝的最后一批太监之一。太监这个特殊的群体在清朝灭亡后就消失了,那么清末的最后一批太监出宫的晚年生活都是怎么样的呢。
孙耀庭曾经这么回忆:“出宫之后,我们这批太监痛苦极了。一方面是生活无着,找不到工作,还被人看不起;另一方面也不习惯紫禁城外面的社会生活。比如说,我们在大街上个厕所都成为问题,进男厕所呢,还是进女厕所? 在被逐出宫的太监中间,大约有三十四人手中存有财物,这些人大多在西郊置地盖房,自立家业, 大部分的穷太监则流离失所。我同二十多个穷太监,最初住在北长街的兴隆寺,一天吃两顿饭。冬天,人家只管炉子不管煤,我们就得天天上街去,拣煤核来烧,在衣不御寒的情况下,不生炉子可怎么过呢?如果不是解放,我们这批生无依靠的人,恐怕早就冻死在街头垃圾箱边。”
当年溥仪因为怀疑太监们监守自盗,偷盗宫里的财物,所以下令把所有的太监都赶出宫,太监这个职业自此从历史舞台消失。
太监们被驱逐出去的时候按照级别给发了一笔遣散费。首领太监每人200元,普通的小太监每个人就可怜了,只有20元。至于他们出宫后的生活,我们分开来讲。
首先是职务高的、有钱的太监。
这些人平时在宫里得宠,可以得到不少的赏赐。有很多职务的油水还特别多,比如负责采购的。其中很多人出宫前就都在北京置办有了产业。除了衣食无忧,有的甚至还纳了几房小妾。比如慈禧跟前的红人小德张。他出宫后经营了好几家绸缎庄、当铺。除了自己纳妾,连他过继来的儿子都有三个老婆。家里面的仆人都有三十多个。不过解放后产业都被充公,沦落到了上街卖卖油炸果子。但是不管怎么说,好歹落了个善终。
普通太监,手上稍微有点钱的。
太监们为了养老,曾经自发的组织了一个养老义会。就想点类似于现在的养老保险,这个最初是在明朝时候就有了。因为普通人都看不起太监,不愿意接纳他们。他们为了养老就集资建庙,出宫了以后就到庙里生活。在宫里的时候趁着能捞钱,就多攒点钱交给庙里。这样年纪大了出宫了就有了去处,不交钱的太监是没资格到庙里住的。现在北京周边的很多寺庙最初就是太监们兴建用来养老的,比如最出名的万寿兴隆寺。
中国最后一批太监,指的是末代皇帝溥仪时期在宫里当值的太监们。
1922年,宫中太监有1137名,到了1924年,溥仪将大批太监遣散,宫中只剩下200名左右的太监,主要在太妃们和皇后身边伺候。
辛亥革命之后,皇宫再也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宫里的太监,有很多开始寻思逃走。但对于穷苦人家的孩子来说,入宫做太监依然是一条重要的谋生渠道,所以,有的千方百计的逃走,有的想方设法的进去。到了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但依旧住在紫禁城中。
原则上皇宫已经不允许再招太监,但还是有太监被送进宫中。这其中就有孙耀庭。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的讲述,1922年,尚有太监1137名。
随着局势的变化,人们开始了最后的疯狂,宫中一片混乱,太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偷盗,他们开锁砸窗进入库房偷盗,时不时有火警,还有行凶事件。有的太监居然在外面开起了古玩店,这让溥仪很愤怒,追查毫无结果,溥仪开始下令清点财务,结果在1924年6月27日的夜里,建福宫发生火警,烧了个精光。
过了不久,无逸斋再次发生火警,溥仪越发心慌,他悄悄偷听太监们的谈话,他觉得太监们想要谋害他。接下来的一起行凶案让溥仪敏感的神经再也无法平静,事件的起因是有个太监因为被人告发,挨了总管太监的责罚,于是这个太监在一大清早潜进了告发人的房间,用刀猛戳告发人的脸,随后逃得无影无踪。由此溥仪想到自己曾无数次虐待太监们,他们会不会向他举起屠刀呢?于是整天提心吊胆,睡觉的时候在床边放棍子,让婉蓉给他守夜等等,但这究竟不是长久之计,过了几天他终于下决心遣散太监。
这次遣散并没有赶走所有的太监,太妃们和皇后婉蓉身边还留了差不多200名伺候,这些留下来的太监就等着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离开。
那么溥仪时期的这些太监离开了皇宫,离开了皇室成员身边,又去了哪里呢?太监是有严格等级的:总管太监、首领太监、一般太监。他们离开了曾经赖以生存的土壤以后,其结果也不尽相同。
上层太监的代表就是隆裕太后身边的小德张,这些太监除了例银外,还有各种名目的收入。八个字来介绍小德张,那就是“贵敌王侯,富埒天子”,他先是获得了慈禧太后的信任,后成为隆裕太后身边的大总管,基本算是权倾一时,在他还在宫中的时候,什么古玩店,丝绸店都已经开了起来。
1913年隆裕太后去世后,小德张就离开了皇宫去了天津租界区,先是在法租界盖了一座别墅,后来卖出去,又在英租界盖了一座,找了几个姨太太,买了一大批奴仆,过起了逍遥自在的生活,据说他总折磨自己的姨太太们,有一个跑去巡捕房寻找庇护,却被送回来,被小德张打死了事。小德张有钱的那段日子是嚣张的很的。
如小德张这般的太监找不出几个来,但有钱的也不少,置点田产,弄个“像模像样”的家,后半生还算不错。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钦此——!”
众多影视剧里,此情景,屡见不鲜。太监们,手执圣旨,拖着阴柔的长腔调,宣读皇帝旨意....
香港人曾经拍过一部叫《中国最后一个太监》的电影,有些人可能看过,改编自一个叫孙耀庭的清朝太监自己写的自传。这个孙耀庭,就是中国历史上官方公认的最后一个太监!
1996年在北京后海的广化寺,随着清朝最后一位太监孙耀庭的死去,存在几千年的太监角色,彻彻底底的画上了一个句号,标志着从此世上再无太监!
太监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主要服务于古代帝王家庭,直到清王朝的灭亡,这项制度才逐渐消失,中国最后一批太监出自宣统帝溥仪时期,到了1922年宫中还有太监1137人,但由于他们监守自盗,在1923年溥仪下令只留下200人,其余的全部遣散出宫,1924年冯玉祥下令将溥仪等人赶出了紫禁城,所有的太监都流落社会。
没有了清王朝的庇护,丢掉了铁饭碗,这些太监只能自谋出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这些太监长期生活在宫中,与生活隔绝,也无谋生的本身,那他们都去了哪里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出处。
1,被家人接纳,这些太监自小被净身送入宫中后就被家人抛弃,要不是他经常拿钱接济家人,出宫后身上还有些钱财,家人是不会接纳他的,毕竟他是个太监,男不男女不女的,家人很忌讳别人异样的眼神,能够被家人接纳的太监少之又少。
2,有些太监以前在宫中担任较高级别的管家,收受过不少的赏赐或者贿赂,混的好的,也就攒下了不菲的资产,这些太监出宫后往往会买几处宅子,置办些田地,开商铺,办酒楼等等,再娶几房姨太太,虽然不能生儿子,但他们可以认干儿子或者过继儿子,总之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与正常人没有什么区别。
3,继续给大户人家当佣人;因为太监侍候人习惯了,他们也很会侍候主子,很多京城的大户人家就会雇佣这些失业的太监,他们侍候过皇室,因此一些有名的太监就成了抢手货。
4,一些中下层的太监投奔并依附散落于京城各地的寺庙,敲钟念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一般的太监也会事先给自己留好退路,在宫里是,会经常捐一些钱给宫外的寺庙,到了晚年出宫,就可以把寺庙作为安身之所,度过晚年。
5,流落街头;既无钱财又无能力的人就只能流落街头了,这部分人就过得比较凄惨了,经常的食不果腹、衣不遮体,还要遭受世人的排挤和嘲讽,出宫的那批太监有三百多人流落街头,仅靠乞讨为生,第二年活着的已经不到一半。
到了解放后,还有十个左右的太监,他们都得到了政府的救济,其中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太监叫孙耀庭,因为会识字有文化,被安排到北京寺庙管理组去当出纳,每个月还有三十多块钱的工资,在当时可以说是衣食无忧了,直到1996年才病逝,享年94岁。
总之清朝最后一批太监,后半生大多比较凄凉,他们的消失也标示着封建制度的瓦解,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的终结,迎来民主自由的现代生活。
太监和中国“硅谷”
北京的中关村,聚集了一大批高科技公司和清华、北大等一大批名校,号称“中国硅谷”。但是,如果时间拨回到百十年前,这里没有高科技,没有码农,没有互联网,只有不少小小的庙庵和野坟。这里也不叫“中关村”,而叫“中官村”。中官者,太监也。
太监们也会更新换代,到了年老体衰之时,一般都来中官村,在小庙中养老,彼此相依为命,死了就地掩埋。
1996年,曾经伺候过宣统皇帝的太监孙耀庭在广化寺归西。他的死标志着太监的历史从此落幕,这之后,世间再无太监。
清朝最后一批太监最后有三种归宿:
混的好的,有钱有房甚至有势力。比如电影《霸王别姬》里的张公公,钱多朋友多,路子宽,玩的野,能追戏子,还好男风,实在是个极品。现实中,比如大太监李莲英,慈禧死后,他出宫也很是风光,房产无数,财宝多多,给他过继来的四个养子每人40万两白银,另加一袋珠宝。
命好的,回到老家,还有亲属养老,当然,一般也得有点家产,要不然,谁会白养这么个不男不女的有辱门风的玩意儿。这类太监当然是很幸运的,起码还是老有所养,不至于流落街头。
电影《中国最后一个太监》中的男主角和叫招弟的真名是什么
中文名 中国最后一个太监 外文名 Lai Shi, China's Last Eunuch 其它译名 Last Eunuch in China 制片地区 中国香港 导 演 张之亮 编 剧 方令正 类 型 历史 主 演 刘德华,莫少聪,温碧霞 片 长 90分钟 上映时间 1988年 对白语言 普通话,粤语 色。
“这家伙把沼气当氧气”“中国人不能没有皇帝”这俩句台词,出自哪部电影,最后是三个女人打一个
住在下水道把沼气当氧气的老怪物说:中国是不能没有皇帝的。
《东方三侠》
东东(梅艳芳)与心靖(杨紫琼)本是一对来自不同家庭的孤儿,在10岁左右被一位武林高人所收养,教她们习武,希望二人能成为一对行侠仗义的女侠。可是,在心靖12岁那年,却被几个神秘高手所捉去,自此音讯杳然。东东长大之后,下嫁一名警官刘启文(刘松仁),夫妇感情虽好,然而东东却一直隐瞒着自己是女飞侠的身份,不知不觉中,这个秘密亦成了二人之间的鸿沟。心靖当年被捉回清朝宧官陈公公的魔宫之后,公公运用魔法,洗去心靖的记忆,并迫心靖练一种消弛七情六欲的功夫。陈七(张曼玉)亦是被公公捉回来的无辜小孩,但陈七本性聪明不羁,趁着公公全力催谷心靖之际,伺机逃脱,当时陈七不过十五、六岁,由于中毒不深,终于恢复记忆,并且背道而驰,选择了成为一名表面为金钱而服务的女捕头,不过实际上极富正义感。故事曲折处,在于三位女侠在公公的一次"盗婴”阴谋中,扮演着被命运安排的互相对立的角色。可是,互相的感应,却最后将三人联在一起,合而为一,成为“东方三侠”。
在中国历史上,太监赵高大家都知道是个奸臣,到最后他是怎么善终的
赵高没得善终,赵高杀了胡亥时,本想称王,虽然他已指鹿为马,一手遮天,可是觉得支持他的人不多,加上义军已经差不多攻入咸阳,所以他立子婴,因为除了秦地,六国已复,所以子婴去帝号,为秦王。
子婴为王第一件事,就是谋除赵高。计划好后,宣赵高进殿。
也该赵高命绝,第一,子婴这个人,表面看起来老老实实,没有什么气势和能力的人。
第二,子婴是赵高立的,赵高心想子婴会感恩他。
第三,赵高连皇帝都敢杀,自认为没有人敢杀他。
所以,他去见子婴时,轻松大胆的不设防就去了。没想到这个子婴,才当了几天王,就已经计划好了杀他。赵高一到,埋伏的卫士呼声而出斩杀他,然后宣布他的罪状。
子婴还是有能力的,只是留给他的时间不多,来不极组织兵员,刚除赵高,刘邦的十万大军,就攻破了咸阳,子婴只能投降了。
赵高是秦朝的大宦官、大权臣。原来是赵国宗族远支。其母在秦国服刑,故兄弟数人皆生隐宫。
赵高为内官厮役,因精明强干,通晓法律,被秦王政提拔为中车府令。他私事公子胡亥,教以法律。后因犯罪,秦王命蒙毅审理,被蒙毅依法判以死罪。秦王惜其才干,下令赦免,并恢复原来官爵。后以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事。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赵高和胡亥随从秦始皇出游会稽。还至平原津,始皇病危,乃为玺书赐长子扶苏,命其将兵权交给蒙恬,返咸阳主持丧葬。
赵高得幸于胡亥,又考虑到蒙氏兄弟掌权对自己不利,遂与秦二世胡亥、李斯合谋,秘不发丧,诈受始皇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又更为书赐扶苏和蒙恬死。
胡亥还至咸阳,立为二世皇帝,赵高任郎中令,常居宫中参与决策。他指使胡亥更改法律,诛戮宗室、大臣。群臣、诸公子触犯秦二世意旨的,都交赵高审治。蒙恬、蒙毅兄弟等秦始皇所亲近的大臣和诸公子、公主皆被处死,相连坐者不可胜数。赵高惟恐大臣入朝奏事告发他,又劝二世深居禁中,不朝见大臣,以此进一步专擅朝政。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起义后,秦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进一步加剧。
赵高得了善终吗?没有吧。
有件事情可能出乎大家的意料,赵高的“赵”其实是氏,他姓的是“赢”,而赢政姓的是“赢”,氏则是“赵”。
关于姓氏之分我曾写过一篇文章,简单来说,氏是姓的分支,所以虽然赵高出身低贱,但要是倒推到上古时代,他的祖上和赢政的祖上是同一个部落的。
这就是他最后谋害了秦二世胡亥、想要从幕后走到台前、真正登基为帝的底气,在他内心深处,他认为自己和秦国君流着一样的血,秦始皇能做到的时候,他赵高也能做到!
(电视剧里的赵高)
真想问他一句,你哪来的自信?把昏庸无能的胡亥玩弄于股掌之间算什么本事?能逼死扶苏和蒙家兄弟是因为他们为人纯善,能陷害李斯是因为李斯以为他和自己是一伙的,没有太过防备。
他还真以为自己是天纵奇才了!
李斯死后,赵高当上了丞相,搞了一出指鹿为马的戏码,震慑住了反对他的势力,也糊弄住了胡亥,真正掌握了秦朝的大权。
可是,朝廷之外,已经是一片亡秦之声。
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打败了秦军,将领章邯向朝廷求助,可此时的秦朝哪还有救援的军队?章邯担心被降罪,直接率20万大军投降了;六国旧贵族也趁机作乱,纷纷自立为王。
赵高以一个宦官在史籍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可不谓厉害了我的哥,但是因为赵高制作了多次秦朝宫廷政变,本来受秦始皇暴政的影响,再加上内部的动荡,赵高又各种残害秦朝的文臣武将,指鹿为马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赵高身上,史书《史记》记载当时已经是秦丞相赵高想篡位,怕群臣不服,便设法试探。他把一只鹿献给秦王二世,说是马。二世问群臣,有的不说话,有的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把说是鹿的人都暗害了。
赵高起初并不得权,秦始皇死后,赵高截了传位的圣旨,和李斯一道改秦始皇传位扶苏的旨意改立胡亥,胡亥登基后非常信任赵高,赵高因此得势,并且残害了许多的秦朝能人,李斯死后,胡亥任命赵高为丞相,位极人臣。胡亥死后,赵高想自己登位,他登上大殿时感觉地动山摇,赵高知道天意不可违,群臣也不会答应他做皇帝,于是他联系了刘邦,想要和刘邦共同瓜分秦朝被拒,于是有召集秦朝群臣和诸公子,打算立公子子婴。赵高让子婴斋戒,然后到宗庙祭拜祖先,接受秦王印玺。子婴就在斋戒的宫室里派宦官韩谈刺杀了赵高,同时下令诛灭赵高三族,在咸阳示众。
史学家认为赵高滥杀无辜导致秦朝动荡,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历史上大多数人对赵高是持否定的态度的,清代史学家赵翼却认为赵高本来是赵国公子,因为痛恨秦国灭亡了赵国,不惜自残进入秦宫引发内部斗争,杀害秦朝宗室,灭亡秦朝,并指出此段资料是司马贞《史记索隐》,如果真是这样,那赵高堪比荆轲、勾践了。
赵高杀死胡亥后,想自己当皇帝。他召集群臣,自已直奔龙椅,不料刚座上就被震下来了,而群君也是冷目以对,以禁言抗议。
赵高无奈,只好扶子婴上位。子婴对赵高深恶痛绝,继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赵高杀了,赵高终落得了应有的下场。
赵高立子婴为王之后,子婴没有上朝接受王印,说自己生病了,无奈之下的赵高只好亲自去请子婴过来,刚到子婴宫中就被身旁准备好的韩谈一刀毙命,这样应该不算善终了吧。
赵高缘何连遗言都没留下就被杀死落得个夷灭三族的下场呢(三族分别是父、母、妻三族)。
赵高这个人在众人的认知里面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奸臣,宦官(也有人说赵高不是宦官,是有孩子的,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阎乐)。
赵高能够得到秦始皇的欣赏,除了自己傲人的才智和情商,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自己的书法,在人才济济的秦国里面,可以说除了丞相李斯之外,无人能出其右,这下知道赵高的书法有多好了吧。
在之后秦朝文字的改革,赵高书写的“爱历篇”六章,成为了秦国官方定制的识字课本的一部分,秦始皇晚年将公子胡亥交给赵高教导,也是看中了赵高的书法造诣。有一次,赵高犯了重罪,按照刑罚,应该判处死刑,大将军蒙毅准备将赵高斩首,但是秦始皇却赦免了赵高的罪过,可以见得秦始皇对于赵高的喜爱程度。不过秦始皇做梦也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个自己十分喜爱的宠臣,成为了自己死后断送秦朝的罪魁祸首。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二百一十年)赵高胡亥随秦始皇巡游天下,回朝的时候,秦始皇病危,下诏书让公子复苏继位,诏蒙恬蒙毅随扶苏回朝办理自己的后事。
赵高拿着诏书,想着自己是得幸于胡亥,公子扶苏一直都是看自己不顺眼,再加上自己的理念和蒙氏兄弟完全不同,要是让扶苏当上皇帝,自己肯定没有好日子过,于是劝说胡亥和丞相李斯秘不发丧,更改始皇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同时下诏赐死扶苏和蒙恬。回到咸阳之后,立胡亥为帝,更改法律,将蒙恬兄弟的亲信都杀掉,还劝说胡亥深居宫中,自己把持朝政,不仅杀掉蒙氏兄弟,还将自己的合作伙伴李斯也搞死了。
李斯死了之后,赵高成为名正言顺的丞相,事无巨细都是自己一个人说了算,为了试探朝中有没有不和自己站一边的人,上演了一出指鹿为马的桥段,还说胡亥因为上朝的时候没有沐浴焚香,所以错把马看成了鹿。
将胡亥忽悠去沐浴的时候,将那些没有指鹿为马的管你愿全部杀掉了,这件事情之后,赵高在朝廷中的权势达到了巅峰,为所欲为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然而,在陈胜吴广失败之后,项羽刘邦带领着势头更猛的起义军气势汹汹的赶来,刘邦带着数万兵吗进入武关,为了尽早进入咸阳,刘邦私下联系了赵高,希望赵高能够作为攻破咸阳的内应,赵高之后就开始称病不上朝,私下里想着趁乱夺取皇位的勾当。
之后,赵高制订了弑君的计划,由咸阳令阎乐加班农民起义军攻打望夷宫(胡亥居住的地方),自己的弟弟赵成为内应,自己作为总指挥统帅全局。
熟读秦朝历史的我们都知道,秦始皇一统六国使中国步入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时代,秦始皇本想大秦基业绵延千年,传至万世,不曾想到出现一个奸臣赵高致使秦朝二世而亡。
当然秦之灭亡的过错不能全部推给奸臣赵高一个人身上,可赵高权倾朝野之后的所作所为确实加速了秦朝的消亡。
太监赵高大家都知道是个奸臣,到最后他是怎么善终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赵高并非太监,很多人会感到惊奇,太监赵高被我们说了千年,怎么赵高又不是太监了?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说赵高是“宦人”,有“宦籍”。通过这句记载让我们误认为赵高就是一名太监,几乎上宦就是代表太监,成了我们的共识,可是后来出土的《张家山汉墓竹简》记载,宦乃是宫中任职的意思。
也就是说赵高只是秦朝时期在宫内任职的一位官员,其并非太监,赵高在秦始皇时期任中车书令一职,是管理皇上车舆和玺印的,也间接证明赵高骑术也非泛泛,并且赵高文字造诣也是奇高,可以说赵高是一个文武全才的官员,奈何赵高得势之后祸乱朝纲,致使秦王朝提前灭亡。
毫无疑问赵高并没有善终,赵高权倾朝野之后,文武百官畏惧赵高的权势,一直以赵高马首是瞻。加上赵高以指鹿为马等手段试探百官之心,铲除异己,使得赵高已然成为秦朝末年的实际掌权人。
即便如此,赵高在派人逼死秦二世胡亥之后,依然没有达成所愿称王称帝,因为当时的局势不利于赵高,无奈之下赵高只能立子婴为秦王。
当时可以说秦国已经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威严,农民起义军马上就要攻入咸阳,况且六国基本上已经复国,此时的子婴只能称王而非称帝。
子婴深知自己受赵高摆布,同样深知赵高加速了秦朝基业的消亡,以病为由而不上朝等待时期一举除去赵高。而赵高认为自己立子婴为秦王,有拥立之功,加上子婴一直向赵高示弱,让赵高渐渐放下了防备之心。
一日,在赵高以探病为由去看望子婴之时,刚刚进入子婴房间没多久,子婴左右突然而至乱刀杀死了赵高,一代奸臣赵高得到了该有的下场。
赵高是胡亥的老师,在胡亥小时候就教他大秦律法,因此两人关系甚密。
秦始皇临终时立扶苏为继位人,而赵高深知扶苏看重蒙恬,如果扶苏登基称王,蒙恬必得重用,自己与蒙恬又有过节,自己也没好下场,所以密谋胡亥,联合李斯,篡改遗诏,逼死扶苏,杀害蒙恬,从此大秦帝国开始坠入深渊。
后来赵高一手遮天,残害忠良,仍然不满足,又逼死胡亥,立子婴为王,子婴太了解赵高是个什么东西,上台第一件事就把赵高正法,夷灭三族,与此同时,刘邦攻入咸阳,一个伟大的帝国就此灭亡。
中国最后一批太监的最终结局如何
根据我所了解的,清朝最后的一批太监主要有这几个结局:
一是在清朝灭亡前期,清廷自身就已经萧条不堪,经济不济。这期间就陆陆续续有一些太监就遣散了或者解除他的职位了,但是基本对于遣散的,清廷都会有一些遣散费的,所以还不错。而对于有些手脚不干净或者头脑不灵活,不懂阿谀奉承,做事不灵泛,又没有关系的太监就直接赶出宫外了,这种太监就没有任何赔偿的。
二是在清廷灭亡之后。当时袁世凯是允许皇帝等宫内皇亲贵族仍然居住在紫禁城的,并且每年还有固定费用拨给他们的。所以有的比较灵泛的贴身太监,能够得到皇帝等皇亲贵族宠爱的,依旧可以就在宫内当差。至于其其它无关紧要,又得不到主子宠幸的太监,就只能被赶出宫去,他们有的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还能混口饭吃,有的由于年迈,有家的就回老家投靠家族亲戚,没亲戚的就只能流落街头靠乞讨维持生计。
最后一个太监语录
最后一个太监语录: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孙耀廷的一生或许是荣耀的,能够实现自己的心愿入宫,见识过皇宫的繁荣,也见识过皇宫的衰败,王朝倾覆,故国不敢回首月明中。然,虽然孙耀廷失去了一个做男人的机会,但是好歹也见识不少,他或许并不后悔,但是我还是觉得,小小年纪的我们,在做一个决定的时候,也一定要多多思虑才对!这样才不至于会后悔。
参考文献:《中国最后一个太监》《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